ID: 24520498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9次 大小:312623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素材
    (课件网)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课导入 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不断地进行吞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孟子的这一光辉的思想闪耀经年,传诵至今。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受孟子思想的深刻之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孟子语言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学习孟子雄辩之术。(重点) 3.体会“人和”的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谈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难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重视民生。他还倡导“性善论”,认为人天生有仁、义、礼、智四端,需通过教化扩充。 其言行由弟子整理成《孟子》,是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一。他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政治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文化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 公孙丑下》,写作于战国中期。当时周王室衰微,各国不再满足于称霸,转而追求“兼并战争”。 各国普遍推崇“霸道”,即依靠武力、权谋、严刑峻法来扩充领土,比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化军事,魏国用吴起治军称霸中原。频繁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崩坏,而“民心向背”往往被诸侯忽视,这为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提供了现实土壤。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周游齐、魏等国推行“仁政”,但诸侯更重速效的“霸道”,他屡屡碰壁。晚年孟子回乡,与弟子编撰《孟子》,将主张系统化。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的语录体散文集,较《论语》更具论辩性与系统性。 全书共7篇,收录孟子周游列国时的言行、与诸侯及诸子的辩论,核心是 “仁政”“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主张,还穿插“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寓言增强说服力。 它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既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其雄辩犀利、气势充沛的语言风格,也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与思想影响深远。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整体感知 任务二:文意解码·初读课文梳文意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把握字音、停顿及重音,感受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ɡuō),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点我播放朗读 整体感知 任务二:文意解码·初读课文梳文意 知识链接:文言文断句规律 文言文节奏划分: 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要正确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