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0778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共38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04581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38张
  • cover
(课件网) 道 道 多 多 助 助 失 失 道 道 寡 寡 助 助 得 得 《孟子》三章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 子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约公元前372年:出生邹国。孟子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 早年时期:孟母教子。母亲为给孟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先后迁居三次(“孟母三迁”),还曾以“断机杼”劝诫他求学需持之以恒,奠定其早期学习基础。 青年时期:受业深造。孟子拜入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名下,系统学习儒家思想,逐渐形成自己 “仁政”“性善论” 的核心主张。 中年时期:周游列国。约40 岁后,孟子带着弟子游历齐、宋、滕、魏(梁)等国,向各国君主宣扬“仁政”理念,曾与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深入论政,但因思想不符合当时争霸需求未被重用。 晚年时期:归邹著书。晚年孟子返回邹国,不再出游,专注于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其言行思想,最终编撰成《孟子》一书,共7篇。 思想主张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重视民生。)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听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ɡuō),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