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1.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 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场的室温约为0 ℃ B. 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15 ℃ C. 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 80 ℃ D. 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 36.5 ℃ 2.[教材人八上P60实验改编]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 要做实验就要用到各种实验器材,而且每种实验器材的操作都有规范性要求。 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是 ( ) 3. 一题多选“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 ) 4.[教材人八上 P76,T5 改编]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 当地流行使用坎儿井,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如图所示,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 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10 ℃。 下列关于“坎儿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水供应,所以减少了水蒸发 B. 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减慢蒸发 C. 暗渠表面积小,可减慢蒸发 D. 明渠比暗渠上方空气流速快,蒸发更快 5.[教材教八上 P124,T6 改编]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区竖立了许多热棒,如图所示,其下端插在冻土中,里面填充了低沸点的液态氨。在寒冷的季节,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将冻土里的热量“搬运”出去,以确保路基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温度升高,冻土会液化,导致路基下沉 B. 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C. 液态氨在热棒下端汽化吸热 D. 气态氨在热棒上端凝固放热 6.[教材人八上 P80,T4改编] 如图,某兴趣小组将冰块倒入易拉罐,再加入适量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发现低于 0 ℃,同时观察发现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拉罐底部白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加盐是为了提高混合物的熔点 C. 结霜的过程中,易拉罐内部的混合物放热 D. 待冰彻底熔化后将外壁的霜擦干,静置一会儿外壁会挂满小水珠,这是熔化现象 7.[教材教八上 P116 演示实验改编]小育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 ℃, 碘的熔点为 114 ℃ 。 采用图中的两种装置 进行加热,为了更好 地观察碘的升华现象, 我们应该选择图中的装置 _____;说明 选择的理由:_____。观察到_____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8.[25·眉山]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实 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按图甲的方式对碎冰加热,目 的是使碎冰 _____。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要 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属于 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补充设问 (4)小强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 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采用这样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是 _____(选填“可行”或“不行”)的。 拓展进阶·提高能力 9.[25·陕西]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 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 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10.[25·石家庄48中一模]某中学开展了“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