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叩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content 目录 01 情境导入 02 考情分析 03 考点精讲 04 真题演练 AI似乎拥有了惊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它不仅能识别人脸、下赢围棋,甚至能创作诗歌。那么请问:AI的“认识”从何而来?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同一个答案吗?” 一、时政情境导入:聚焦全国两会,“人工智能”备受关注 二、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考查知识 考查省份 考查频次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023年6月浙江卷17;2022年山东卷9;2023年河北卷9;2024年广西卷8 3年4次 实践的概念、特点 2024年1月浙江卷14;2023年6月浙江卷19、2025年西北卷、广东卷 3年4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5年河南卷、2023年湖南卷8;2023年江苏卷15;2023年天津卷6;2023年6月浙江卷17;2023年新课标卷8;2024年福建卷12;2024年河北卷9;2024年湖北卷13;2023年全国甲卷40 3年9次 2023-2025年各地高考卷常考情境 情境共性: 科技创新 生态治理 文化传承 社会治理 哲理智慧 … 中国叙事导向 跨学科融合 动态呈现矛盾 一、激活记忆:基础知识消消乐 1.认识的定义? 2.认识的反映形式(阶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实践的定义 5.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6.实践的特点?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考点精讲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 真理 实践 认识 决定 反作用 真理 正 确的 认 识 含义 特点 基本形式 含义 阶段 特点 含义 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检验标准 目 的 来 源 动 力 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形式 特点 地位 联系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直接性和形象性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 ) (2)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 (3)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 ) (4)形象思维是感性认识,抽象思维是理性认识。( ) (5)“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 ) (6)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