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五课 教学设计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 教学理念与思路 核心素养导向:聚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将知识学习融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 学生中心,探究驱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通过AI辅助的模拟、调研和创造,成为制度的体验者和探究者。 AI深度赋能:将AI作为资源生成器、认知工具、互动伙伴、评价助手,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个性化、交互式和高效化的学习。 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全书核心,第五课系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优越性,理论性强,是学生形成制度自信的关键。 学情分析: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政治制度的运行缺乏感性认识,可能觉得内容枯燥。AI技术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三、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模拟履职和对比分析,深刻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科学精神:能够运用辩证思维,理性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运行逻辑,理解其作为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科学性。 法治意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理解权力来源与运行的法定性。 公共参与:模拟人大代表履职全过程,体验提案、审议、表决等环节,激发未来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五、 教学流程(2课时) 第一课时:制度何以根本———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 课前预学:AI初识“根本法” 任务:学生使用AI工具(如文心一言、ChatGPT等),执行指令: “请你扮演一位政治学启蒙老师,向一位高中生解释‘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请列出三个最核心的理由,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 要求:将AI的回复与自己预习教材的理解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带入课堂。 设计意图:变被动预习为主动探询,利用AI生成个性化解释,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构建认知框架。 (二) 课中探究:共筑“国家治理大厦” 导入:AI观点辩论会(5分钟) 教师展示几种有代表性的AI回复(全面型、片面型、有误型)。 提问:“你更赞同哪个AI的观点?为什么?你认为AI的解释有哪些不足?”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自然切入课题。 探究一:绘制“制度大厦”蓝图———基本内容(15分钟) 活动:小组合作,利用AI和教材,绘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结构图”。 AI赋能:学生可指令AI:“请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民-人大-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用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再对AI生成的结构图进行优化和美化。 师生总结:教师引导各小组分享蓝图,共同梳理出制度的完整架构,强调其“根本性”体现在权力来源、产生方式、核心地位上。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大的产生: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大的性质: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代表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大的地位(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全国人大的组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5、全国人大的职权:国家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重点讲授区别) 6、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和职能:全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