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6080

第26课 数字世界有身份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八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68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科技,信息,2024,26课,义务教育
  • cover
第26课《 数字世界有身份》教学设计 物联网设计与探索 八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数字身份已不仅是账号和昵称,更是其社会交往、学习探索和个性表达的核心载体。深入理解数字身份的多元性、商业价值、潜在风险及终身影响,学会用理性和法治精神管理数字身份,是本课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普遍拥有多个社交账号,熟悉网络流行文化。他们渴望在数字世界中表达自我、建立社交,但往往对数字身份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和法律风险,对数字足迹的永久性缺乏敬畏。 三、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能够辨析数字身份的不同维度(社交身份、消费身份、公民身份),理解其数据构成,并敏锐感知个人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的价值与风险。 计算思维:能够采用结构化方法(如分类、关联)分析数字身份的构成要素及其与平台、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数据聚合可能产生的“数字人格”。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利用数字工具协作探究案例,并创造性地提出管理个人数字身份的策略或倡议。 信息社会责任:深刻理解不当管理数字身份可能引发的法律、社交及心理后果,初步树立数字公民权责意识,承诺以合法、安全、负责任和道德的方式使用网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数字身份的多维构成及其与现实身份的关联性。 难点:内化数字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并在日常网络实践中自觉践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涉及算法推荐、隐私泄露事件)、学习任务单、《数字身份体检表》。 六、教学过程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案例导入 引发深思考 1.呈现案例: 展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复合型案例。 “小南是某平台资深用户,其账号行为数据(搜索、点赞、购买)被平台用于精准画像,并据此为他推荐内容和商品。一次,他因在游戏中与人口角,不慎泄露了对方的游戏ID和部分真实信息,导致对方遭遇网络骚扰。” 2. 提出核心问题: 平台眼中的“小南”是一个怎样的身份? 小南的行为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数字形象”? 这两个“身份”带来了什么影响? 3. 揭示课题:引出课题,并强调八年级将更深入地探讨数字身份的多面性与责任感。 1.阅读与思考:沉浸于案例情境中。 2.初步分析与讨论:同桌快速交流,尝试回答教师的提问,感知数字身份不仅关乎自我表达,还涉及商业逻辑和人际影响。 3.明确学习方向:理解本课将超越基础认知,进行深度探索。 以一个蕴含冲突和复杂性的案例开场,迅速激发八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认识到数字身份不仅是“我是谁”,还包括“我被认为是谁”以及“我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 探究解构 透视多维度身份 1. 活动一:数字身份“三维度” 讲解与引导:教师提出数字身份的三个关键维度:社交身份(如何在网络中展现自我、与人交往);消费身份(平台如何通过你的数据为你画像并提供服务/广告);公民身份(作为数字社会一员,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任务:三维度分析:请学生运用这三个维度,重新审视导入案例中的“小南”。 2. 活动二:“数字身份体检” 发放《数字身份体检表》(包含:账号安全、隐私设置、发布内容、社交行为等维度)。 引导学生以匿名方式,对自己某一个主要社交平台的身份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1.概念学习与应用: 学习“三维度”概念。小组合作,运用新概念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完成分析报告;分享见解,理解同一行为在不同维度下的不同意义。 2. 自我审视与反思: 独立完成《数字身份体检表》,进行自我检查。在小组内交流“体检”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不涉及具体隐私)。 引入“三维度”分析框架,为学生提供高阶的思维工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