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6473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815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与体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李清照是北宋豪放派词人,这首词是其抒发壮志的代表作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作前期多写闺阁闲情与自然之乐,风格清新明快 C.该词为咏物词,以“溪亭”为核心意象,细致刻画亭台的建筑特色 D.李清照的词作语言晦涩,这首词是其难得一见的通俗作品 2.下列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两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常记”表明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奠定温馨的情感基调 B.“溪亭日暮”点明时间与地点,为下文的游乐场景设定背景 C.“沉醉”既指饮酒过量的状态,也暗含对自然美景的沉醉 D.“不知归路”仅表现词人的粗心大意,无特殊情感内涵 3.下列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兴尽”说明词人对游赏已心生厌倦,急于归家 B.“晚回舟”仅交代归家时间较晚,与情感表达无关 C.“误入”一词生动表现出词人因沉醉美景而迷路的娇憨情态 D.“藕花深处”描绘的是杂乱无章的景象,烘托烦躁心境 4.下列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情感的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抒发词人因迷路而产生的焦虑与恐慌之情 B.表达词人游乐尽兴后的畅快与惊喜之感 C.体现词人对鸥鹭等水鸟的厌烦与不满 D.传递出词人对归家之路的急切渴望 5.下列诗句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运用的叠词手法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下列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艺术特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以“回忆”为线索,按“游赏—沉醉—迷路—惊鸟”的顺序展开,脉络清晰 B.运用白描手法,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鲜明的画面,极具画面感 C.情感表达真挚自然,从沉醉到惊喜,层层递进,充满生活气息 D.上阕抒情,下阕写景,景与情相互割裂,缺乏有机联系 7.下列对这首词中“藕花”意象的解读,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仅指荷花,是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 B.象征词人内心的愁绪与苦闷 C.代表着夏日的生机与美好,烘托愉悦心境 D.暗示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逃避 8.下列关于这首词与李清照前期词作风格的关联,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沉郁风格完全一致 B.和《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样,充满少女的天真与灵动 C.延续了《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悲凉凄苦基调 D.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离愁别绪主题完全相同 9.下列对这首词叙事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客观冷静地记录事件 B.叙事完整,有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C.仅以心理描写为主,缺乏对动作与场景的刻画 D.叙事混乱,时间与空间顺序模糊不清 10.下列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中国词史中的地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北宋末年豪放词的巅峰之作,影响深远 B.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 C.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展现了婉约词的清新之美 D.完全模仿晚唐词人风格,缺乏创新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背景材料: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人生以靖康之变为界,清晰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其词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前期词作的经典代表。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