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2745

2.6 受迫振动 共振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25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409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期,必修,选择性,人教,物理,受迫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受迫振动 共振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明确驱动力、固有振动与受迫振动的区别;掌握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等于驱动力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建立共振的物理模型,知晓共振产生的条件(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及共振的强弱与阻尼的关系,深化对振动规律的全面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的频率差异,培养分类辨析能力;结合实验现象推理共振的产生机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共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共振现象与应用,建立“现象—规律—应用”的思维链条;分析共振的利与弊,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探究共振的产生条件”两组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学会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归纳结论;通过改变驱动力频率和阻尼大小,探究共振的影响因素,提升实验操作与创新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共振在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与危害,认识物理规律的实用价值;通过分析共振灾害案例(如桥梁坍塌),培养安全意识与责任担当;在实验探究中尊重客观现象,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对振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的概念与特点:明确受迫振动是物体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掌握其频率由驱动力频率决定,与固有频率无关的核心规律。共振的产生条件与特点:理解共振产生的条件是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知晓共振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值。共振的应用与防止:能结合实例说明共振的利(如共振筛、微波炉、乐器共鸣)与弊(如桥梁共振坍塌、机器共振损坏),并阐述对应的利用或防止措施。实验探究方法:掌握探究受迫振动频率和共振条件的实验设计思路,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规律。 2.教学难点 固有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辨析:难以区分物体的固有频率(由自身结构决定)与驱动力频率(由外部施力物体决定),易混淆二者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共振产生机制的理解:无法从能量角度解释共振现象———当驱动力频率与固有频率相等时,驱动力与物体振动“同步”,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振幅最大。受迫振动中“频率无关性”的理解:对“受迫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存在疑惑,难以接受“无论物体固有频率如何,都将以驱动力频率振动”的规律。复杂场景中共振现象的分析:如解释“士兵齐步过桥易引发共振”,难以将“齐步频率”与“桥梁固有频率”建立关联,无法准确判断共振的成因。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共振灾害”到“生活现象” 灾害案例呈现:播放1940年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因大风引发共振坍塌的短视频,展示大桥扭曲晃动直至断裂的震撼画面。提问:“坚固的大桥为何会被风吹垮?风与大桥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关系?” 生活现象对比:展示两组图片:①微波炉加热食物;②共振筛筛选粮食;③吉他琴弦振动时琴箱共鸣。提问:“这些现象与大桥坍塌有什么共同的物理本质?为什么有的现象对我们有益,有的却造成灾害?”通过灾害案例的冲击与生活现象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受迫振动 共振》。 (二)新课讲授: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 1.回顾:自由振动与固有频率 演示实验1:将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拉开一段距离后静止释放,观察其振动;将单摆拉开小角度后静止释放,观察其振动。提问:“这两种振动中,物体的振动频率由什么决定?”引导学生回顾:物体在不受外力干扰(或仅受回复力)时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其振动频率由物体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称为固有频率。例如,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由弹簧劲度系数和振子质量决定,单摆的固有频率由摆长和重力加速度决定。强调:固有频率是物体“与生俱来”的振动特性,不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