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2871

3.1波的形成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25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409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期,必修,选择性,人教,物理,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波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波的形成机理,明确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区分横波与纵波的本质差异,掌握横波中“波峰、波谷”和纵波中“密部、疏部”的概念;建立“介质质点振动”与“波的传播”的关联认知,知道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而非介质本身。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波的形成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推理能力;运用“质点带动法”分析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规律,提升抽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横波与纵波的特点,建立分类研究的思维方法,深化对波的共性与个性的理解。 科学探究:参与“绳波形成”“弹簧纵波”等实验操作,掌握观察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关系的方法;在探究波的传播特点时,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波的形成规律,培养实验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声波、电磁波等生活中波的应用实例,认识波在信息传递、能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价值;通过分析波的传播规律在地震预警、航海通信等场景的应用,培养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实验探究中尊重客观现象,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波的形成原理:明确波的传播依赖介质,是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振动的结果,介质质点仅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随波迁移。横波与纵波的区分:掌握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和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判断依据,识别横波的波峰、波谷和纵波的密部、疏部。波的传播特征:理解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而非介质本身,这是波的核心特征。质点振动与波传播的关系:能用“质点带动法”判断波传播过程中某质点的振动方向,或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2.教学难点 波的形成机理的理解:难以抽象出“前质点带动后质点”的动态过程,易混淆“质点振动”与“波的传播”的运动形式。介质不随波迁移的辨析:受“波在空间移动”的直观印象影响,误认为介质质点会随波一起传播,难以通过实验现象验证“质点仅在平衡位置振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判断:对“质点带动法”的逻辑理解不清晰,无法快速建立二者的关联(如已知波向右传,判断某质点此时向上还是向下振动)。横波与纵波的本质差异:难以从“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这一本质角度区分,易仅通过表象(如是否有“峰谷”)判断,忽略纵波的“疏密”特征。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中的波”引发思考 展示一组生活中波的现象图片与短视频:①平静水面投入石子后形成的水波;②体育比赛中观众席的“人浪”;③琴弦振动时产生的声波;④手机信号传递依赖的电磁波。提问引导:“这些现象都与‘波’有关,水波是水在移动吗?‘人浪’中观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吗?波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波现象,引发学生对“波的本质”的疑问,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波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波的形成———振动的传播 实验探究1:绳波的形成(横波) (1)实验准备:教师准备一根较长的软绳(或弹性绳),一端固定在黑板挂钩上,另一端手持;学生分组准备短绳,每组2人配合操作。 (2)教师演示:手持软绳自由端,沿竖直方向上下振动,引导学生观察:①软绳上出现什么现象?(形成凹凸相间的波形,向固定端传播)②振动的手带动了绳上哪些质点?(手附近的质点先振动,随后带动相邻质点振动)③绳上各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形传播方向有什么关系?(质点上下振动,波形水平传播,方向垂直) (3)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一人固定绳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上下振动,重复观察上述现象,记录“质点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