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四单元 第13课 实现人生价值 第1框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国情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课时教材分析 第十三课实现人生价值,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明确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懂得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内容较为简单,且本课时的知识少且简单,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人生价值的含义以及衡量方式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李培生的故事,懂得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理解劳动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2.健全人格 :通过议学活动的探究,明确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懂得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3.责任意识 :通过向劳动者学习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小调查: 1.你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垃圾捡拾者? 2.你是否愿意常年捡拾悬崖峭壁上散落的垃圾? 3.在捡拾垃圾期间,你是否自愿担任志愿救援工作? 思考问题并回答 设计意图 设问引出主题 议题一:云海拾金--思 以何创造人生价值? 议学活动一:观看视频 “苦”与“乐”的思考 议学任务: 1.他们的苦体现在哪里?乐又在哪里? 2.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什么? 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知识点展示: 1.人生价值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2.劳动的作用? 通过劳动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和愉悦,体会人生的价值和美好。 学生回答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通过李培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是如何实现的,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作用。 议题二:绳系初心--悟 凭何衡量人生价值? 议学活动:解码守护黄山的“双生子” 材料:与李培生一起用心用情守护着黄山的还有一位科研工作者———胡晓春,他是第19代迎客松守护人。10多年来,他已经写下了80多本书,累计超过140万余字的《迎客松日记》,和李培生同时被评为“中国好人”。 但有人质疑:“李培生冒险捡垃圾,不如胡晓春的文化守护的科研工作‘高大上’。” 对此,你怎么看? 议学任务: ”大“与”小“的思辨 结合材料,你是如何看待有人对李培生和胡晓春的价值和贡献的质疑?(小组合作完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每组选取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发言人。时间3分钟) 情景:习近平给“中国好人” 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 思考:总书记的回信和两位守山人的感想对你有何启示? “只要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就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积极评价。” 知识点: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①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 ②一般来说,一个人通过劳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 ③人们的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