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461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97399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阵子,陈同甫,赋壮,寄之,满江红
  • cover
(课件网) 词四首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壹 学习目标 贰 重点难点 叁 课堂导入 肆 探究新知 伍 课堂小结 陆 课堂练习 柒 布置作业 壹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基调,体会词人的情感。 贰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词人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及其韵律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叁 赏析词句,体会词的意境,感悟深层内涵,掌握典故表达的意思及在词中的作用。 肆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感情,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 重 点 诵读四首诗,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理解词句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赏析词的内涵。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 难 点 把握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人的爱国思想。 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重点难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课堂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 课堂导入 这幅对联出自郭沫若之手,同学们知道他说的是谁吗?对,就是辛弃疾。那究竟郭沫若为何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中,一起从中找寻答案吧! 探究新知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代表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探究新知 走近作者 早年身怀抗金救国大志,21岁就投笔从戎,23岁时集合几十人突袭队突入军营,生擒叛将;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遭到南宋朝廷内主和派打击,43岁即去职归隐,一直闲居在农村。 探究新知 走近作者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词作多为抒写爱国情怀、倾吐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淳熙十五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就是此次会见分别之后,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写作背景 探究新知 挑灯( ) 麾下( ) 炙( ) 塞外( ) 的( )卢 霹雳( ) huī zhì dì pī sài tiǎo 探究新知 读壮词·正字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诵壮词·准节奏 探究新知 译壮词·明词意 探究新知 文题解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牌名 题目 写作 指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都豪放雄壮的词 名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