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5109

2.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2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3891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必修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时教学内容 《世界的物质性》是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主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奠定唯物主义的基础。两框是递进关系,首先解释世界的物质本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讲清楚两者的辩证关系,继而总结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基础。 (2)教学设计思路 2.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高二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和日常交流中,储备有一定量的中华诗词;在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中对宇宙、地球、生命演化等有知识储备;在1.1中,初步感受到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2)认知特点思维优势是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中华诗词的具象意象感兴趣,能通过感性体验产生共鸣,适合以诗词为桥梁搭建“具体—抽象”的认知路径。认知难点:易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物质形态”混淆,如误将诗词中的“山、水”直接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同时,难以理解“意识依赖于物质”,可能认为“诗词的情感是主观的,与物质无关”,需通过情境拆解突破认知误区 (3)价值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天然亲近感,认可诗词的文化价值为“以诗词印证世界物质性”奠定情感基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诗词是文学创作,为何能证明哲学观点”的疑问,对“文化情境与哲学原理的关联性”缺乏认同;同时,对“世界物质性”的现实意义感知模糊,需通过诗词与生活的联结,让学生体会这一原理对认知世界的指导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 3.目标确定 (1)政治认同:以含“月”的诗词为线索,通过对“月亮”“诗人”“诗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深层次探讨,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2)科学精神:通过诗词小剧场的情境演绎,使学生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能够正确认识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作用,理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公共参与:通过课后作业,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年轻人喜欢“求佛”的现象,劝说你身边的这一类人,引导学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习难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春江花月夜》节选片段,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含“月”的诗词飞花令活动。 统计并公示各小组得分情况,得分前2名的小组获得锦囊加油包;总结并点评各小组活动,引出新课主题———品味中华诗词,探究世界本质”。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打开锦囊,明确诗词飞花令的要求,开展小组竞赛抢答。 设计意图:以精选的《春江花月夜》视频片段作为暖场导入,营造出诗词的意境美感,给学生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含“月”的诗词飞花令引出新课主题。环节二:议题教学,深度探究 (总议题:品味中华诗词,探究世界本质)议题一:以月写景,探诗词中的客观世界教师活动: 总结并点评小组活动,在师生互动、追问引思中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生成相关知识,并书写板书。学生活动: 组成员之间讨论、鉴赏古诗词,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推选出小组代表。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生成知识点: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诗词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的分享交流,产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