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秦穆公广招天下之人才,才有了强大的秦帝国; 秦始皇行暴政,以至于秦二世胡亥时彻底败家。 刘邦唯才是用,才打下日后几百年大汉王朝的基础; 汉和帝疏于朝政,使汉王朝外戚政权复燃。 唐高祖以德服人,终得天下之所顺; 唐玄宗晚年享乐,令唐王朝受到安史之乱的重击。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半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地位: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初读感知,划分断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相传孟子相传孟于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未被采纳。 诸侯召见孟子 天时、地利、人和, 何者最为重要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四面包围 表顺承 表转折 句首发语词,不译 ...的原因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若城墙高筑、城池加深,又如何? 未必 此乃“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那该如何取胜? 此乃“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凭借 边界 巩固 极点 险要 威慑 行仁政 同“叛”,背叛 归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那连亲人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