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0263

北师大版(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阶段评估卷(第1-4单元)(含答案)

日期:2025-11-2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83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师大,评估,单元,期中,阶段,数学
  • cover
期中阶段评估卷(1-4单元) 测试时间: 综合评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 计算24—18÷6时, 先算( )法, 再算( )法, 结果是( ); 如果想先算减法,那么需要把算式变成( ),结果是( )。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跳绳长约 2( ) 故事书厚约10( ) 青岛到杭州的距离约 900( ) 大树高约7( ) 一把剪刀长约170( ) 凳子高约4( ) 3.□里应填几 □×7+8=36 (□+5)×6=42 63÷7□=6 4.38与23的差除以3, 商是( )。 5.某快递转运站上午有126件货物,中午送走了105件,下午又接到了123件,这时该快递转运站的货物件数和上午相比,( )(填“多”或“少”)了。 6.5千米=( )米 40毫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3000米=( )千米 60分米=( )米 7分米=( )厘米 乐乐家距离学校500米,他每天从家到学校步行往返2次,共步行 ( )千米。 8. 如果625139+△=702, 那么△=(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共10分) 1.下列算式先算减法的是( )。 A.101+112158 B.4824÷6 C.9×(85) 2.估一估,得数大于500的算式是( )。 A.1000503 B.210+305 C.299+185 3.我们站在不同位置观察一个魔方,最多能看到( )个面。 A.2 B.3 C.4 4.买3本练习本要15元,一把直尺比一本练习本便宜3元,买一把直尺需要多少元 列式为( )。 A.153 B.15÷3+3 C.15÷33 5.如图,李阿姨看到的是( )。 三、计算题。(共33分) 1. 脱式计算。(18分) 3624÷3 (5+4)×9 (10065)÷5 9×82 56÷(5649) 48÷81 2.用竖式计算。(9分) 526+258130= 850265128= 1000(128+232)= 3.看图列式计算。(6分) 四、下面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连一连。(共6分) 五、解决问题。(共27分) 1.秋天到了,某公司组织员工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所有参加的人需要乘摆渡车进入素质拓展活动园区,每辆摆渡车限乘9名乘客,至少需要多少辆摆渡车 (5分) 2.妙想用彩带装饰教室,要将长4分米的彩带平均剪成5段,那么每段长多少厘米 (5分) 3.某纯净水公司研发了一款新饮料,正式销售前需要进行试销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营销人员准备了1000瓶新饮料利用周末进行试销。周六一天卖出了352瓶,周日一天卖出了288瓶,这时还剩多少瓶 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8分) 4.王老师家今年1至6月的电表读数如下表。(单位:千瓦时)(9分) 1月底 2月底 3月底 4 月底 5月底 6月底 138 138 249 325 409 512 (1)1月底和2月底的读数相同,说明2 月(“用电了”或“没用电”)。(圈出合适的答案) (2)算式“409—325”表示的是哪个月的用电量 画一画,算一算。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中阶段评估卷(1-4单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 除;减;21;(24 18)÷6;1 2. 米;毫米;千米;米;毫米;分米 3. 4;2;3 4. 5 5. 多 6. 5000;4;1;3;6;70 7. 2 8. 216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C 2. B 3. B 4. C 5. (根据图示视角,常规选B,若图示有差异可结合实际观察角度调整) 三、计算题(共33分) 1. 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8分) 36 24÷3 = 36 8 = 28 (5 + 4)×9 = 9×9 = 81 (100 65)÷5 = 35÷5 = 7 9×8 2 = 72 2 = 70 56÷(56 49) = 56÷7 = 8 48÷8 1 = 6 1 = 5 2. 竖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 526 + 258 130 = 784 130 = 654 850 265 128 = 585 128 = 457 1000 (128 + 232) = 1000 360 = 640 3. 看图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6分) (1) 思路:4个6相加再加3个,列式:6×4 + 3 = 27(个) (2) 思路:先求18元3支的笔单价,再算与签字笔的差价,列式:18÷3 = 2(元) 四、连线题(共6分) (核心逻辑:根据人物观察位置匹配视角) 正面观察的人物连物体正面视图 侧面观察的人物连物体侧面视图 背面/上面观察的人物连对应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