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学科 物理 授课年级 高一 授课教师 课题 共点力的平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摘录}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分析} 学什么: 什么是共点力;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怎么学: 通过教师引导,视频播放,小组合作,借助实验(演示、分组)探究,学以致用,感知平衡状态,认知共点力,推理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应用一般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实际问题。 学到什么程度: 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0;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为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其核心内容是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和如何解决实际平衡问题。本节既承接着上一节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内容,又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埋下伏笔,发挥承上启下功用,因此它不仅在本章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高中阶段都非常重要。 2.本节课由观看视频播放平衡状态→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认知共点力、推理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探究共点力条件、总结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以致用分析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平衡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二力平衡,也不涉及共点力的概念。一般物体的平衡问题相对复杂,高中阶段只限于探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一规律,在高一下半年第六章学习了向量的运算法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等数学基础知识。本节应用数学知识较多,学生可能会想不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4.学习目标确定 物理观念: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 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5.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使用正交分解法。 难点: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6.评价任务 1.环节一通过观看视频,感知平衡状态,能说出物体平衡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回答问题,并给予表扬。 2.环节二通过(演示、分组)探究实验,认知共点力和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体会科学思维中的等效思想及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合成、分解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回答问题,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环节三通过实验学以致用,掌握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增强同学间合作共赢意识,增加凝聚性。 4.环节四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 7.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内容1.认识平衡状态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视频一,平衡大师,把日常物品 做成高难度平衡摆物。 视频二,高速运行的复兴号高铁 上的平衡实验:桌上竖起笔记本。 视频三,卓别林电影的片段,卓 别林在钢丝上做各种动作。 问题1.说出三个视频里的物体或人处于什么状态及这种状态的三种表现形式?(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感知平衡状态。 学生回答; 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缓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