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课 题 重力与弹力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会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2.科学探究:知道重心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体会引入重心概念的意义。 3.科学态度与责任: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 重心的概念和理解 教学设计(共案) 个案设计 补充 预习检测 初中对力的理解 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引入: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什么? 速度 运动状态的改变表现为几种形式? ①速度大小变 ,方向不变 ② 速度大小不变 ,方向变 ③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 运动状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 老师演示:推动桌面上静止的水杯,水杯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表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界施加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力。接着观察水杯在脱离手后逐渐停下,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力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 抽象特征,形成概念 力 1.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特点:①物体性: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 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③矢量性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如何测量: 测力计 常见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电力测力计 利用传感器 电信号 握力计 4.如何表示: (1)力的图示:如绳对物体有竖直向上100N的拉力 注意:①选取合适的标度;(同一物体受多个力,力图示标度必须统一)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出,线段上标出刻度; 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只需要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用严格画出力的大小 如: 重力 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问题: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注意:重力≠地球的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测量时物体必须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G=mg (g重力加速度———它是随维度和海拔高度而变化的) 方向: 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注意:不一定指向地心,(只有两极和赤道上是指向地心的,其余地方都不是) 重心 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 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 例如:初中学的电阻串、并联 重心位置的确定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 思考: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 方法一:悬挂法 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二:支撑法 用手指支持一根铅笔,总可以 找到一个位置,使铅笔水平地 支持在手指上,手指上方铅笔上的O点就是铅笔的重心。 概念应用,加深理解 1、一杯子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将( ) A、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 B、一直上升 D、先降后升 2、把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薄板绕C点缓慢转动45°,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四)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3、分析以下现象产生的原因?工作原理? ①用厚纸片做两个相同的圆锥,把它们对接粘在一起。在书脊上加两根筷子作为轨道,使两根筷子间的距离,在较高的一端比稍低的一端略大一些,如图1所示。把圆锥放在较低一端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圆锥会向上滚动。 ②古代汲水瓶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③杂技表演走钢丝 课堂总结 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表示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 重心的定义和确定 教学反思 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预习任务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