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议题 总议题: 中国经济“大厦”的基石何以稳固? 分议题: 1. 这座“大厦”有哪些“支柱”?———辨识我国的各种所有制经济。 2. 为何“承重墙”必须是公有制?———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 “多元格局”如何赋能“大厦”活力?———探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二、 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一单元乃至全书的基石,系统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包括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构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地位、作用,以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理解本框内容,是后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发展等知识的前提。 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媒体报道,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户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他们对“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还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问题存在疑惑,需要教师引导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家性质等理论高度进行理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 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探究,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巨大优越性,增强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2. 科学精神: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 法治观念:认识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受法律平等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4. 公共参与:关注国家经济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为将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做好准备。 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2)难点: 1. 区分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2. 理解“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感知“经济大厦”(约5分钟) 1.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呈现一组反映中国经济成就的图片(如飞驰的高铁、壮观的港珠澳大桥、繁忙的深圳港口、琳琅满目的电商平台、烟火气十足的夜市)。 2. 提出问题: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充满活力的场景,是由哪些经济力量共同创造和支撑的? 3. 引出议题: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这座大厦是由哪些坚实的“基石”构筑而成的?它们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何这样的结构能支撑起中国发展的奇迹?今天,我们共同探讨总议题:中国经济“大厦”的基石何以稳固? (二) 探究活动一:辨识“大厦”的“支柱”———我国的所有制经济构成(约15分钟) 1. 情境设置:呈现三组典型经济组织案例。 案例A: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建设运营高铁网络;中国商飞公司研制C919大飞机。 案例B: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5G技术;阿里巴巴集团运营电商平台。 案例C:家门口的“老王早餐店”;连锁品牌“蜜雪冰城”。 2. 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请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对应分析案例A、B、C。 问题链: 这些经济组织主要属于哪种所有制形式?(尝试使用教材概念: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2. 它们在我国经济“大厦”中可能分别承担了怎样的功能?(如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满足生活需求、吸纳就业等) 3. 交流分享与教师梳理: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归类并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