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言现象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2)委而去之 (3)七里之郭 (4)池非不深也 (5)兵革非不坚利也 (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放弃。 今:委屈)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古:外城。 今:姓氏)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古:兵器。 今:士兵) (古:这。 今:判断词) 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之: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寡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锋利)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连词,表顺承,然后) (助词,的)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动词,到)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作动词,威慑) 文言句式: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者,……也,表判断) (……非……也,表判断)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 壹 熟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y 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整体感知 贰 译读课文 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P159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回顾旧识 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 岂不 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 安居而天下熄。”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 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安静 难道 真正,确实 表顺承 害怕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发怒 公孙衍 (合纵) 掌秦国军政,率秦攻魏 战胜魏军,收复失地 受张仪排挤,投奔魏国 拉拢齐国,攻打赵国 出任魏相,佩五国相印 失宠于魏王,出任韩相 晚年时期,在秦、魏生活 说魏事秦,谋任秦相 假意投魏,相魏 献地诱楚,相楚 游说韩王事秦 游说赵王事秦 游说燕王事秦 离秦去魏,任魏相 张仪 (连横) 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为合纵,弱国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为连横,纵横家特点: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资料助读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