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丈夫能屈能伸” “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何为“大丈夫”?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半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地位: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初读感知,划分断句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战国时人,楚国贵族,孟子的弟子,是一位纵横家。 纵横家: 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主要思想包括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与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两种策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表顺承 害怕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指天下歇,天下太平 张仪( 一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万荣)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张仪早年师从鬼谷子,后曾游历于楚国、赵国,不被重用,愤而入秦,以连横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并两度出任秦相。张仪入秦后,多次领兵攻打韩、赵、魏等国。张仪任秦相之后,多次出使山东六国,以连横之策游说山东诸国,以破合纵之策,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事秦。张仪被秦惠文王封为武信君。 在《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10篇,是张仪作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汇编,此书汉以后亡佚。张仪两任秦相期间,分化合纵,蚕食列国领土,攻克巴蜀,使秦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家。因曾任魏国犀首(官名),史书多以犀首称之。 公孙衍是战国中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佩五国相印。公孙衍在战国首先提出“合纵”的概念,他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共同拉开了合纵连横的序幕。 公孙衍曾在秦国任职,凭借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秦国的扩张和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秦惠文王时期被重用,担任大良造,积极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帮助秦国取得了对魏国的多次胜利。 景春与孟子之辩 我认为张仪和公孙衍是大丈夫! 大丈夫应当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非也,非也。 树靶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 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怎么,哪里 能 是 行冠礼 告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教导,训诲 同“汝”,你 谨慎 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