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本课核心概念是“地域文化”,形成地域文化的背景和表现是多样的,如物质方面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习惯等。因此,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表现,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地域文化。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一般来讲,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案例就是建筑,因此本课选取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濮院古镇的建筑为主要案例,设计乡土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 二、设计理念:乡土情境下的项目化研学 在情境设计时,关注“乡土化”,将教学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地理特色相结合。在这种情境下,教学注重关联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项目化学习”强调通过项目来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来达到学科知识的掌握。这些项目可以是实地调研、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研学”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强调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本课主题“地域文化”是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因此在设计时,优先选取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而本地案例具有实践研学的条件,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实地研学旅行,旨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概念、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并且加深他们对本地区地理环境和文化的认知。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教材结构来看,我认为“景观”一词为本章内容的“隐线”,第一节为“城乡空间结构”,第三节为“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景观”既是城市乡村结构中规划和布局的体现,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向城市演替的表现。因此,城乡景观是城市与乡村发展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以景观为线索,也是本单元大单元设计的一种思路。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又时刻改变着地方景观,影响着地域文化。本节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实际上,学习城镇与乡村,从知识的完整性而言,精神文化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掌握了自然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但对人文地理的学习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如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忽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濮院古镇对一些当地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但对外地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材料,高中生对地理文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这一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通过实地考察来激发学习兴趣。 五、学习目标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 通过学习家乡的案例,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观。 综合思维 通过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地理实践力 通过研学旅行、制作宣传册等活动锻炼实地考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人地协调观 形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实地考察和信息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形成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研学民居“悟”文化(周末半天) 提出研学项目“濮院古镇聚落文化研究”。明确项目化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规划研学路线,制定好评价量表(包括发现问题的数量多少、佐证资料的丰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