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雁 门 太 守 行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他的诗稿去拜见韩愈。当时,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闻报后,本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看到《雁门太守行》大惊,立即束带出见。《雁门太守行》为什么能让韩愈大惊呢? 从《雁门太守行》看“色彩大师”李贺的功底 任务情境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和讽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 诗境。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 等,有《昌谷集》传世。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 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 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诵读诗歌 / / / / / / / / / / / / / / / /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 压城 城欲摧,甲光 向日 金鳞开。 角声 满天 秋色里,塞上 燕脂 凝夜紫。 半卷 红旗 临易水,霜重 鼓寒 声不起。 报君 黄金 台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jiǎo yān zhòng xié 读诗歌,绘画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译文 读诗歌,绘画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所吹的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泛指北方边境 号角的声音在这深秋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被鲜血染红,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同紫色。 译文 胭脂,这里指战场上的血迹 读诗歌,绘画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深夜里,部队悄悄进入易水岸边,寒风卷动着红旗,凝重的霜冻住战鼓,鼓声越发低沉。 译文 读诗歌,绘画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曾置千金以招揽人才。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译文 指宝剑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李贺描绘这个战争场面时,用到了哪些颜色?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品色彩,绘英雄情长 诗人是怎样用奇妙的色彩搭配,创造奇谲的边疆战场的呢?让我们循着这些颜色,走进李贺的内心世界。 请任选诗句,抓住颜色,结合意象,进行赏析。 品色彩,绘英雄情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给人以怎样的感觉?为何要用“压”字来形容? 厚重、昏暗 压抑、紧张 “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都表现出来。 品色彩,绘英雄情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让人联想到什么? “金鳞”让人联想到将士们的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严阵以待、斗志昂扬的紧张场面。 品色彩,绘英雄情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和“金鳞”两个色彩意象,一暗一明,你感受到了什么? 压抑的黑色与耀眼的金色,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这种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