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8728

第26课《古代诗歌五首:赤壁》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9次 大小:104596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6课,古代诗歌五首:赤壁,课件,素材
    (课件网) 赤 壁 一支断戟的自述 大家好,如你们所见,我是一支断戟,我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东汉末年,那时我们这边正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赤壁之战。下面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这场战争吧。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了曹操的军队,而三十四岁的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赤壁之战 新课导入 杜牧知多少? 杜牧(803—852),_____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_____ ,号_____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大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熟知兵法,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风豪爽清丽,尤擅七言绝句,其诗与 _____ 齐名,合称“小李杜”。 唐 牧之 杜樊川 李商隐 樊川居士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jǐ mó 题 解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咏史诗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诗内容可分述古、怀古、史论史评三类。 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译文 读“我”的故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 译文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读“我”的故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为什么从一把折戟写起呢?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探“我”的用意 诗人为何写大乔、小乔这两位美女?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二乔”象征着家国 “二乔”的归属象征着战争的胜败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补充史实:赤壁之战:当时曹操一方兵力确实远胜于孙刘联军,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刮东风的概率是很低的,但并非绝无可能。周瑜与黄盖是本土作战,他个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了解,抓住了刮东风的叶机,因而一举得胜。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烧赤壁,大败曹操,东风确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但周瑜的成功并华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对地形熟悉,所以能够抓住东风这一天时,更准确地说,东风不仅是作战的天时,更是一种机遇(东风),在杜牧看求,周瑜的成功,在于有一定的实力,并且有合适的机遇。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诗人认为: 周瑜+长江天险+东风=二乔留吴 周瑜+长江-东风=铜雀锁二乔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