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教材分析 《浣溪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词的上阕通过对“落花”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下阕则在抒情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落花”“归燕”等,将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巧妙融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中字词的含义,把握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品味词的语言,学习词中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 感受宋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导入新课 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听一曲新词,品一杯美酒。看亭前花开花落,望燕子归去又来。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却独自徘徊于小园香径。是感慨,亦或是淡淡的惆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走进诗人的世界,倾听诗人的人生感悟! 词: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起源于隋唐,兴盛于两宋,又称“长短句”“诗余”,最初为配合音乐演唱而作。 核心特点 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依词牌规定字数与节奏,打破律诗整齐句式; 分段结构:多分为上下两片(或称 “上下阕”),可换韵,便于情感层次递进; 风格多样:分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词侧重抒情写景,如李清照作品;豪放词则气势开阔,如苏轼、辛弃疾之作。 词注重音律与意境融合,题材涵盖爱情、家国、身世等,是古典文学中与诗并立的重要体裁。 文体知识-词 作者简介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婉丽含蓄,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 写作背景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宦海沉浮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但是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他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初读感知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初读感知 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不得已,没有办法。 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径。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好像认识和曾经见过。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浣溪沙 填一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无可奈何中,百花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了。(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上徘徊。 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