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能准确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从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角度,解释钠的活泼性,深化 “结构决定性质” 的核心观念。 3.培养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氧气、水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结构决定性质” 观念的应用。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及原理推导;从微观结构解释宏观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泥三角、三脚架、酒精灯、导管、橡胶塞、培养皿、酚酞溶液、蒸馏水、钠块(保存在煤油中)、石棉网。 2.教学资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备用,用于补充观察)、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PPT。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情境导入(5 分钟) 1. 播放新闻片段:“某化工厂钠泄漏引发火灾,消防员用沙土覆盖灭火,而非水”,提问:“为什么钠泄漏不能用水灭火?钠具有怎样的性质?”2. 回顾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 1 个电子,易失去),引导学生预测:“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它可能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观看新闻,思考问题;回顾原子结构知识,大胆预测钠的化学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聚焦 “活泼性”,导入本节课探究主题。 用真实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结构预测性质,建立 “结构 性质” 的思维关联,明确学习目标。 2. 实验探究一:钠与氧气的反应(12 分钟) 1. 实验 1(常温下): 教师演示:用镊子取一小块钠,滤纸吸干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氧化层,观察切面颜色变化。 学生观察:记录切面 “银白色→迅速变暗” 的现象。 分析推导:教师引导提问 “变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氧的氧化性,推导生成氧化钠(Na O),书写化学方程式:4Na + O = 2Na O。2. 实验 2(加热条件下): 教师演示:将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对比常温下的反应,提出疑问 “为何产物不同?” 教师讲解:加热时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Na O ),书写化学方程式:2Na + O △ Na O ,强调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教师规范演示实验,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钠块大小适中,避免爆炸);学生观察、记录、思考,通过对比实验体会反应条件的影响。 通过常温与加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钠与氧气反应的差异,培养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落实 “变化观念”。 3. 实验探究二:钠与水的反应(15 分钟) 1.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如何观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教师引导明确观察要点:浮、熔、游、响、溶液颜色变化。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加 2-3 滴酚酞溶液,投入一小块吸干煤油的钠块,观察现象。3. 现象分析: 浮:钠浮在水面→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小球→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 游:小球四处游动→反应生成气体(H ); 响:发出 “嘶嘶” 声→反应剧烈; 红:溶液变红→反应生成碱性物质(NaOH)。4. 方程式书写:学生根据现象推导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2Na + 2H O = 2NaOH + H ↑,离子方程式:2Na + 2H O = 2Na + 2OH + H ↑。5. 安全强调:解释导入环节 “钠泄漏不能用水灭火” 的原因(反应剧烈,生成氢气易爆炸),强调钠的取用、储存规范(保存在煤油中,隔绝空气和水)。 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观察并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分析现象本质;教师引导推导、规范方程式书写,强化安全意识。 以实验为核心,让学生经历 “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