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8—29页。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的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认识线段的旋转,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的旋转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平移,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认识图形的旋转和图形运动。学习图形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五年级时,学生认识了平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节课学习的图形运动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进一步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方面认识旋转。并且能在方格纸上将线段旋转9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从“绕哪个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三个要素来观察和描述图形的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等旋转的基本要素。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线段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后的线段。 3.通过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等旋转的基本要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线段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后的线段。 教学难点:感受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这三要素的必要性。 设计思路: 1.通过画出线段旋转后的线段这一学习活动,探究旋转三要素。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钟面指针的旋转,提升对旋转的综合认识。 通过基础练习、拓展练习,提升数学知识能力,沟通线旋转到图形旋转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旋转。 1.出示课题,读一读,回顾,引出学生认为的“旋转”。 2.借助钟面确定顺时针、逆时针这两个方向。演一演。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你认为我们可以分哪几类来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演演的形式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把握好学情,及时诊断,把握好教学重点。通过钟面确定顺时针、逆时针这两个方向,将学生的认知数学化。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一:画出线段AB旋转后的线段,学生想一想,画一画,教师收集代表作品。 2.作品对比展示、反馈交流,引出旋转中心点、旋转角度、旋转方向三要素。 3.说一说、选一选,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旋转,体验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 4.探究二:根据提示画出线段AB旋转后的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并演示交流,并优化分析方法。比较感受,旋转前后线段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线与角的知识,切入主题,进行旋转三要素的探究方式,明确旋转时,说清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必要性,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去描述、判断,并能寻找合适的方法。 三、学习钟面,理解旋转。 1.钟面上,从9时到9时05分,分针怎么运动的?学生判断,描述,纠正。 2.独立思考,并合作交流,讨论两个问题a:钟面上,从9时05分到9时30分,分针怎么运动的?b:钟面上,分针旋转360°的同时,时针是怎么运动的? 3.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钟面上时针、分针它们及之间的关系,并能抽象出旋转的运动轨迹,感受旋转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如图,指针从A开始,顺时针旋转了90度到( )点,逆时针旋转了90度到( )点;要从A旋转到C,可以按( )时针方向旋转( )度,叶可以按( )时针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