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2975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5398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26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2、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重点) 3、体会诗歌中恬淡悠远的田园情趣,领悟陶渊明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高洁志趣。(重点) 4、理解“返璞归真”思想,传承中华隐逸文化中的精神追求。(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个分量很重的字———真”。 我们常常追寻事物的真相、表达真实的感情、渴望做真实的自己。但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意”? 有一位诗人,他在日复一日的田园劳作中,在黄昏时分的山气与飞鸟间,似乎突然领悟到了这“真意”。但他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什么领悟了却说不出来?这“真意”究竟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小的侦探,沿着陶渊明诗句的指引,去探寻那超越语言的、关于生活本质的答案。 【作者简介】 陶渊明 (约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早年生活: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隐居生活: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这组《饮酒》诗是陶渊明“退休”后的代表作,大概写于他41岁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当时东晋政局乱糟糟,权贵们忙着争权夺利,官场黑暗得让人喘不过气。陶渊明不想为了五斗米折腰,干脆回到江西老家,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这组诗就是他酒后随性而作,没有刻意追求格律,却把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感悟写得淋漓尽致,相当于古代版“退休生活朋友圈合集”。 【诵读诗歌】 1.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 2.听录音范读,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3.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说说诗歌押什么韵。 4.读出问句的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播放音频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偶句全押 an 韵 5.归纳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主要指唐以前的诗歌,也包括唐以后文人模拟的古体诗。与近体诗(格律诗)不同,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翻译诗文】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内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理解题目】 诗歌内容未曾提及一个“酒”字,为什么诗题为《饮酒》?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