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5219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74155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0.唐雎不辱使命 ■语言运用 反复诵读,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或情感 ■思维能力 把握文章中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人物的塑造和场景的再现所起的作用。(难点) ■审美鉴赏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文化自信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重点) 同学们,你们听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权,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士”:唐雎。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编《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知识备查 《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后由西汉末年刘向按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整理编辑成书,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作品介绍 知识备查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使其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知识备查 人物介绍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卷网-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安陵国土。 知识备查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译 文 答应。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施与恩惠。 连词,于是。 派遣。 出使。 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译 文 喜悦、高兴。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介词,凭借。 在意。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