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语言运用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 ■思维能力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征,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文化自信 体会文章“劝学”的主旨,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难点)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如何苦中作乐,走向成功的。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今属浙江)人,字景濂,号潜溪。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 知识备查 宋濂的书法作品 文体介绍 知识备查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 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与序的原意已不尽相同。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得到。 借。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译 文 副词,就。 常常。 介词,向 结构助词,的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之,代词,指“抄书”这件事。 跑。 超过约定期限。 因此。以,介词,因为。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既,已经。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译 文 介词,把。 借。 更加。 结构助词,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问渊博的老师。 快步走。 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 道德声望高。 挤满。 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译 文 忧虑,担忧。 交际,交往。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