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土豆、小刀、课件; (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小棒和三通接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教师配合PPT动手演示切土豆。 切第一刀,认识“面”。 切第二刀,认识“棱”。 切第三刀,认识“顶点”。 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 (2)交流结果和数法。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 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探究“面”的特征 交流演示分享,引导发现面的特征: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 ●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两个长方体框架搭建。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动手操作。 ③汇报交流。 在操作交流中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①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 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 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 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长、宽、高的定义。 ②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练习巩固,认识长宽高 2.观察第3个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引出正方体。 (5)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 (2)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6)对比概括,发现关系。 (1)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1.联系生活,正确选择。 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 教室 公共汽车 家用冰箱 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 魔方 粉笔盒 骰子 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 数学书 新华字典 文具盒 收纳箱(58×40×37.5cm) 说一说58×40×37.5cm的意义,想象他的大小。 四、思维导图,总结课堂。 知识树逐步展示,微课总结课堂 关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