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 05 】 水和溶液 水和溶液都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分值大概为3~8分左右。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有:保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几乎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中考中,保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可能是考查重点,会以环境热点情境形式呈现,也可能将其与电解水结合考查,通过选择题或综合应用题的形式考查。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会结合起来通过溶解度曲线图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可能是选择题或实验题,也会穿插在流程题或综合应用题中。溶质质量分数会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进行综合考查,也会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中考溶质质量分数命题形式会多样化,综合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水和溶液是中考的重要考点,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单的计算题形式出现。复习时,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一、 水 (H O) 【考点1】水的组成 · 实验依据:电解水实验 · 装置图: 了解阳极、阴极与电源正负极的连接。 · 现象: · 两极均产生气泡。 · 阴极(接电源负极) 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是氢气(H )。 · 阳极(接电源正极) 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O )。 · 体积比: V(H ) : V(O ) = 2 : 1 · 质量比: m(H ) : m(O ) = 1 : 8 · 结论: 1.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H O 通电 2H ↑ + O ↑ 3. 此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考点2】水的净化 · 净化方法(由低到高): 1. 静置沉淀: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 2. 吸附沉淀:加入明矾,利用其形成的胶状物吸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 3.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 · 仪器: 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 ·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 三靠: 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 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 4. 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颜色、异味等可溶性杂质。 5. 蒸馏:将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然后冷凝。得到的是蒸馏水,净化程度最高。 6. 杀菌消毒:通常加入氯气(Cl )或二氧化氯(ClO )等,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 硬水与软水: · 定义: · 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鉴别方法: 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 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 · 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 硬水的危害: · 浪费肥皂,洗不净衣服。 · 锅炉结垢,浪费燃料,可能引起爆炸。 · 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 · 硬水软化方法: · 生活中: 煮沸。 · 实验室/工业上: 蒸馏。 二、 溶液 【考点1】溶液的形成 ·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特征: · 均一性: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浓度完全相同。 · 稳定性: 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压强),不会分层或析出沉淀。 · 组成: ·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是常见的溶剂。 · 关系: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注意:溶液体积 ≠ 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 · 溶解时的热现象: · 吸热: 如NH NO 溶解。 · 放热: 如NaOH固体、浓H SO 溶解。 · 热量变化不明显: 如NaCl溶解。 【考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 ·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