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酒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2学情分析 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3重点难点 1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