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63837

10. 芙蕖 教学设计 (3)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29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芙蕖,教学设计
  • cover
10. 芙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思路,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3、探求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纵横结合,对事物作全面介绍的写法。 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图片,谁能分别用两句诗歌来描述这两幅画面的意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又称“芙蕖”,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莲”情有独钟,有人欣赏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人赞叹它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芙蕖》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文本研读 1、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范读课文,要求 ①、注意字音 ②、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巩固字音、节奏。 2、再读课文,理解文本。要求 (1)、结合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2)、教师翻译1-4段。 诸、岁、性、得、倚、故、袭、备 令、秋、日高日上、妍、迨、徂、资、结实、 馥、逐 芬 堪、备、经 适、五谷之实、 塞责、病、怠、菅 3.整理翻译。 4.作业:熟读课文,记会注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翻译5-7段 三、读课文,解读文本 1.划出中心句,理解结构。 ①、读课文,划出中心句,思考 A、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 B、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C、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A、中心语句依次是:“芙蕖之可人,不一而足”———可目”———可鼻”———可口”———备经年裹物之用”(可简化为“可用”)———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可改为“种植之利莫大于此”)———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B、开头说“予夏季倚此为命”,结尾说“四命之中,此命为最”,突出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前后照应紧密。开头“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为总领句,引出下文“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然后以“种植之利”作结,是文中的主体部分。据此可见,全文的结构是: 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总收(此命为最)结尾的特点是抒发感慨,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芙蕖酷爱,也显示了作者淡泊的心境。 C、分析:第6段用议论总结荷的优点,“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照应第2段从荷钱出水到莲蓬和翠叶并擎的全过程。“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照应第4、5段的“可口”、“可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以五谷对比,照应“可口”段。“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再一次以百花对比,照应“可目”“可鼻”两段。“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则照应1至5段。这一段,两句话,五个分句,没有一句不照应到前面的说明,结构严密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第三课时 2、研析第二段 A、读第二自然段,问“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