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63891

采莲曲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15265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采莲曲,课件,教案
    采莲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及相关文史知识。 2、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中的文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作品,探究词的意境,探究词的表达技巧,增强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诗人寄寓其中的精神与态度。 2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以荷花为表现对象的。既不是表彰自我的,也不是调侃自我的。它是抒情的,但又不是作者的自我抒发,而是在歌颂美好的景物和人物。当然,这种景物和人物,是作者眼中看出的,是作者感觉中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中的文学形象,探究词的意境,探究词的表达技巧,增强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艺术形象,探究词的意境及表达技巧。 4教学过程 一、由对“荷”的介绍激趣导入: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2、本课生字,词语处理: 各小组公开交流,指读。听写。组长订正。 三、解题: "采莲曲"是诗歌的题目吗?你们还知道哪些乐府旧题呢? 四、自主学习(初探诗境): 1、教师给出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停顿,重音。 2、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初步地整体感知这三首诗词在形式上、音律上或内容上、情感上的特点。 ⑴、请学生圈划出体现全诗结构线索、意象线索、情感线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作批注。 ⑵、根据课下注解,尝试古诗新译。 五、合作交流: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事物?以谁为主?(从诗句中找出来) 2、诗中哪句是发挥想象虚写?那句是实写? 3、鉴赏诗歌要领悟其意境,体会前两句的美妙意境,要抓住哪两个词?分析探究其中的妙处。 4、由此想到了哪句诗? 5、“乱入”是什么意思?揣摩其表达效果。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课件21张PPT。 专 题 荷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走进作者: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采莲曲"是诗歌的题目吗?你们还知道哪些乐府旧题呢?诵读要领:节奏 语气 语调 语速 重音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织的裙子。 2.芙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