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64072

3.留学巴黎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70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留学,巴黎,教学设计
  • cover
3.留学巴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生字新词。 2.了解音乐大师冼星海求学的艰难经历。 3.学习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 4.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感悟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音乐大师冼星海求学的艰难经历。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 难点: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感悟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开始接触音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1926年,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 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先后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配乐。1937年7月7日抗日全面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 (以上“作者简介”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文章《留学巴黎》。 二、检测预习(可用多媒体投影) 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廿(niàn)岁 崽(zǎi) 琐屑(xiè) 眩(xuàn)晕 揩(kāi) 迷惘(wǎng) 侥(jiǎo)幸 迷惘 郁闷 眷念 衣冠楚楚 寒酸 三、问题探究,交流提高。 1.课文展现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哪些经历? 2.在冼星海的叙述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冼星海? 3.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相比较,同样是叙述留学巴黎的事情,在叙述特点上有什么区别呢? 4.这样具体的叙述,是不是在记流水帐?它能让你感动吗?为什么? 生交流探究成果: 1.留学经历: (1)为艺术而留学巴黎;(2)在巴黎的艰辛生活;(3)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4)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回国。 2.感动之处: (1)3段:“我做过各种下役……和其他各种各样被人看作下贱的跑腿……忙里偷闲抽出一点时间来拉拉提琴……”———坚忍不拔; (2)6段:“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7段:“……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忍辱负重(感到了屈辱,自尊受到挑战,但为生活、为艺术的追求又不得不忍受,可见对艺术的执著。); (3)10段:“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心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在一起……”;11段:“这一切更加深了我的眷念、隐忧、焦虑”———极强的爱国精神。 3.第三自然段叙述的事情很具体。相比较第二自然段,有了具体的时间(有一次),有了具体的地点(上楼),有了具体的状况(摔倒在地),有了具体的后果(开除)。但它们都是叙述,没有饱含情感的细节。 4.不是流水帐。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作者从事的这些工种,虽然“卑贱”,但是没有一个重复。唯只有坚忍的精神,才能够做遍这些“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