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64080

醉翁亭记 课件+教案 (4)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15310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醉翁亭,课件,教案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感情细腻、善于思考,如曾心仪、黎威、盛嘉豪、周顺雯、曹思琴等,他们能通过学习名家名作,能在对事物的观照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道理。而刘岩心、胡绳听等同学对此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实际,要实现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解读文本。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的绮丽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一幅幅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其中浸润了作者浓浓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活动2【讲授】二、听课文范读,感受文中之美。 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思考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明确: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活动3【讲授】三、探究文章,理解内容。 (一)1、研读第一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过渡语:怎么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欧大人给我们的游踪图)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2、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3、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二)(过渡语:知道了路线,我们该什么时候去呢?)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朝暮图: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2、四时之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很有幸我们和知州大人一起出游滁州)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学生讨论这段给我们刻画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四)、(一晃已是夕阳下山了,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学生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给本段拟一小标题。(日暮醉归) 2、太守,众宾分别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把握本文主旨)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乐其乐”中“其”为人民,百姓。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假如你是钦差大臣出巡滁州后,用一句话点评欧阳修的政绩。(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活动4【活动】四、赏析《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