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65574

月夜 教学设计 (4)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37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月夜,教学设计
  • cover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月夜》教案。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 3、归纳意象“月”在 古典诗歌里的运用和抒情。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诗词掌握的不是很透彻,早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训练。 2、在九年级的考试中是重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难点: 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 活动2【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2、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活动3【讲授】 三、思考与探究 1、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抓住“鄜州、闺中”)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别致。作者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了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想念妻子,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的焦心。妻子如此,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样就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也很真挚细腻,更见思家心切。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儿女还小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啊!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 月而“共忆”的往事吗?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3、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