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朗读、背诵全诗。 2、领会作者丰富的想向,感受诗中的意境。 3、领会作者流畅自然地语言特色,感受世人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的孤高的明月意象。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首诗的教学需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采用点拨—研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月”的丰富意象。 3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题材,月亮和人们的亲情与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写月高手首先当数大诗人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把酒问月》。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读,不出声。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揣摩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除字词障碍。 3、检查自学情况。 提问字词。 指名朗读,正音,学生评价。 齐读。 4、这首诗各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学生理解回答,教师补充:)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把酒问月》开头有什么好处?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道出了人与月的什么关系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四句诗历来被人们传诵,究竟妙在何处? (学生以小组探究后,然后派代表回答,教师依情补充:) 1、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2、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蕴涵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3、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