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月光的写法, 3、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初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爱读散文爱抒情怀,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未系统接触托物言志散文,缺乏对此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把握与内化,同时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2、背诵课文,学习并理解文中的佳句。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科学的认识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活动3【讲授】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活动4【讲授】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问,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说是把杯子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矛盾了。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攀明月不可得,说的是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的是十分贴近,这不矛盾,因为是想象的,并不是现实的,只是诗意上的矛盾,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韵脚,也换了想象的角度,前面一句的关键词是“皎”,是比洁白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月出如镜,下照朱红楼阁,云雾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