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墓地“朴素美”的描绘表达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2、学习文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情分析 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本届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本学期即将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感悟托尔斯泰的人格之美,感受它的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感受托尔斯泰的人格之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人总归有入土的一天。西方的神父在葬礼上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尘归尘,土归土。把躯体还给大地,把眼泪还给大海。确实如此,当疲惫的身体回归大地,她的灵魂也在永恒的沉默中找到了最后的安宁。而坟墓,则成了他们的曾生活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纪念。一代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要跟随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 、作者) 活动2【活动】简介茨威格及托尔斯泰 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幻灯片予以强调: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好,“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为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擅长写名人传记,许多作品中鲜明表达了反法西斯的立场。 人物传记:《三大师》、《三作家》、 《罗曼·罗兰》、《苏格兰玛丽皇后传》 小说:《象棋的故事》、《混乱的感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45岁)《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55岁)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文学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70岁)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活动3【活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及描写语句) 参考:(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2、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参考: 朴素(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宁静) 3、 那么,托尔斯泰墓周围的环境怎样?请找出相关语句予以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