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85266

10 乡愁 教学设计 (2)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61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乡愁,教学设计
  • cover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 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毛阿敏mv《乡愁》。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谱曲改编的。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20分钟。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思。 二、初读感受 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而朗读又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明确朗读要领:感情是忧郁的,语速应缓慢,语调要低沉。 3.试读第一小节:(多媒体显示第一小节) ①要求:放慢语速,全班读。师示范。生重读。明确“这”“那”的读音,再试。 ②配乐朗读全诗。 三、整体感知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你从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呢?(伤感、无奈、孤独、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从21岁负笈(jí)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余光中 四、咀诗品情 《乡愁》是一首浅易的诗,表现在内容上的深入浅出,情感上的通俗易懂。接下来我们就来嗅一嗅每个词,闻一闻每个句子,来咀嚼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独特之处。 (一)朗读发现 1.叠词的运用:诗人在这里用叠词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通过朗读对比还发现:几个叠词都是第三声,有韵律美,读起来有悠长、起伏、绵延之感。) 2.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 3.一枚 一张 一方 一湾(量词,把大世界、大感情容于方寸之间,以“一枚 一张 一方 一湾”之小,反衬他内心深处乡愁这重、浓、深。) 4.第三小节用词上的变化:这头———外头 那头———里头(用词的变化感受到了阴阳相隔的悲痛感) 展示余光中重大的人生经历,感受母子之情: 配乐朗读余光中的《招魂的短笛》 《今生今世》 ,再读第三节诗,感受浓重的哀愁。 5.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板书: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生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个人 升   后来啊 ———坟墓———母子死别 死别 华   而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国家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