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91132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9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课
  • cover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别康桥。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三、分析意象、 体味绘画美。 1、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2、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3、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4、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再者,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