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9468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精品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68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九年级,上册,单元,23课,隆中对
  • cover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2.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一直被当作历史佳话广为流传,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应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四处逃避。就在这时,他与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相遇了,那个人就是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他们见面的地方叫隆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十分有名的谈话———《隆中对》。(板书课名) 二、作者简介 陈寿(223~297年),西晋晚期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权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课文分析 1.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他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与曹有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