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9498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56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 cover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主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二、课文情境简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质疑) (一)导入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出自《左传》的文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呢? (《曹刿论战》) (二)引导赏析: 1、本文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么?(“战”字),这是为什么呢? 《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谈判。) 2、谈判也是一种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先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得形象。 (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3、还有吗? (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4、共同之处: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最好用原文。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5、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6、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7、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夜缒而出”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8、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 9、大兵压境,的确危急。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 (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10、的确有主观因素。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 (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11、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 (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三)深入探讨 1、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