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514415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石壕吏》教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146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山东省,上册,石壕吏,25课,语文,泰安市
  • cover
以学情为出发点引领提升 ———我的《石壕吏》教学设计 [ 设计理念] 《石壕吏》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漠然以对,而老师越是讲得有情感,越是有学生偷偷地发笑,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呢? 古诗歌包括这首《石壕吏》,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跟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远的距离,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引领学生穿越障碍,走近作者,走进经典,尤为关键。教学设计应以原始理解为起点,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起点态度个性,在反复读中引领提升,给学生生成答案的空间和过程。 我将《石壕吏》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1调查学情,了解他们的困惑和不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石壕吏为什么晚上抓人?老头那么大年龄了为什么还能逾墙走?为什么石壕吏不说话只有老妇自语啊?他们为什么不抓杜甫?杜甫为什么不制止?等等。2针对学生问题提供助读资料、做练习或者研读解析。目的是解决困惑解读文本读出深度和情感。3注重朗读,以朗读指导为主线,多层次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拉近经典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一个黄昏,历经战乱之苦、身心疲惫的杜甫好不容易投宿到一个农家,仿佛在汪洋中暂时找到了安稳的小船。夜深人静,一阵阵叫嚣、一声声哭泣,惊醒了他……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叙事诗《石壕吏》,体味文字背后的无尽苦痛。 二、试读课文,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评教师点评 3、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六个重点字音(两遍): 逾yú 邺yè 戍shù 妪yù 衰shuāi 咽yè 看kān (2)读出音长: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比如:暮(mù)投(tóu)石(shí)壕(háo)村(cūn)有(yǒu)吏(lì)夜(yè)捉(zhuō)人(rén) (3)试读课文一、二段: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奏 4整体把握内容 叙事诗 什么人干什么事 (板书 有吏夜捉人) 三、具体研读 针对学生问题提供助读资料、做练习或者研读解析。目的是解决困惑解读文本读出深度和情感。 建议:1问题分类 如按人物分成诗人、老翁、老妇、吏、媳、孙等 2小组合作,但老师要引领提升 3各种形式的诵读贯穿始终 常见问题有: (一)老妪角度1致词的层次和目的 2为什么隐瞒事实?自请服役? 3为什么说“且偷生”? 总结品读老妇之苦: (1)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品读一个“新”字两个儿子丧命,还有一个朝不保夕,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老妇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苦难的家庭,没有希望,没有盼头,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2)无奈的命运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古人说文言,实字好比骨肉,虚字好比气质两个虚词,一“且”一“矣”,更多地隐藏了了老妇无限的绝望和伤痛,聚焦了所有的无奈、沧桑和老迈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自请服役有自愿快速离去之意,这种想法来自掩护老翁、照顾儿媳、保护孙子的心理;由“请从吏夜归”一句可看出,差吏没抓到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人民在国难面前的担当;是杜甫悲悯情怀的曲折寄托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