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21263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972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
  • cover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欣赏图片。 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 (授新课)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①提出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里?我们一起看图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展示西域的图片) ②教师讲述:西域,听起来那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西域地区是怎样的社会情况呢? 总结: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2)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第一次出使西域 展示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 在出使西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如环境恶劣,匈奴的威胁,大月氏方位不明等。 让学生表演历史小话剧《张骞不失汉节》,并提问:从张骞的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教师讲述:历经13年之久,没有能说服大月氏国王联合夹击匈奴,那这次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 ②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取得了军事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