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2386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优秀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214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第三,单元
  • cover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 通假字、词类 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 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 ,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 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三、自主学习,诵读课文1.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 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 ,强化记忆)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 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提高自己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五、检测反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背诵与字词过关二.自主学习,归纳文中重 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