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2595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4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 cover
《谈中国诗》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 ??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四、课文分析 (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这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要夯实训练,也是阅读与写作极好的示范)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