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2884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期:2024-06-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704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邹忌讽
  • cover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齐国强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难点)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重难点) 4.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二、预习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