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32978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七律 长征》教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78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
  • cover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高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七律长征》就是记叙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毛泽东曾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把长征进行到底,迎接抗日战争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2、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背景介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宁边区进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追退出苏区,进行长征。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4、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云崖(yá) (2)字形、字义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等闲:平常、寻常。 5、指导朗读, (1)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