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15周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谷晓睛 审核人:胡丽娟 执教者: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学习目标】 学会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小组讨论等途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能说出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的表现;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课前预习】 ★请1-13班同学通过网班APP登录个人账号,完成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的 在线微课预习内容。 ★请14-16班同学完成本纸质导学案。 一.预习指导 看:先通览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知识概况。 划:根据课前预习的问题在细读教材,在书上找出答案并划起来。 写:写上小标题。(标题如原因.表现.意义.农业.手工业.人口.疆域等) 思:思考课前预习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栏目中。 画:简要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知识纲要)。 练:完成预习检测,发现预习时的疏漏,及时看书思考解决,不懂的题目请圈注。 二.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能七次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为何政府派他七下西洋?(请在教材中画出来,并写上标题“条件① ②……”、目的) 根据教材127页的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向组员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请结合教材128页的表格思考) _____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积极:(1) (2) 消极:_____ _____ (二)闭关锁国 1、什么是闭关锁国?什么时候开始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2、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请阅读教材129-130页的小字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划书、写标题“闭关锁国的原因① ②……”) 3、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面: 负面:(1)_____ _____ _____(2)_____ 【预习检测】 1.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2.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把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3.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4.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5.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严格地限制海外贸易。外国人来华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是( ) A.广州 B.天津 C.北京 D.厦门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 周第 课时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谷晓睛 审核人:胡丽娟 执教者: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陆上权益的国家,但是在15、16世纪中国与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海权思想,不过它们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引起我们深思。 材料一: 史载郑和曾向明仁宗进言:“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亦来自海上……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这是中国最早的海权思想。 ———《国际先驱导报》 材料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